很多人力资源认为,员工忠诚度和薪酬制度有必然联系。如果一个人工资低,他就渴望高薪,忠诚度就会越高。反之,薪水越高,就会丧失忠诚,更关注个人生活品质和内心真实的诉求,并因此丧失对工作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圈子里,类似这种“员工薪资越低,忠诚度越高”的观点层出不穷。那么,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忠诚度和薪酬无关。
忠诚度这个词语,在现在职场,谈起来其实稍显可笑。这种流行于上世纪的陈腐教条主义早应该被摒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阶级尊卑意味,这种思想认为企业只会员工是天经地义的,员工应该无条件服从公司的各项正确的,甚至不正确的规定。
但世事变迁,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时代,职场人强调团队而非公司,强调伙伴而非员工,强调目标而非任务,这个时代,处处彰显着关系平等和高度自由。
人不再是被管理和指挥的工具,而是一起协作和团结的伙伴。
在这个时代,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把工作当成生活和追求的一部分,才能心甘情愿为一家公司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团队才是值得追随和奉献的。
当今职场,有多少公司招不来人,也留不住人,就有多少公司能留住人,即便待遇和平台都差强人意。在创业公司中,有人愿意穿越大半个中国,仅仅为了获得实习的机会,有人愿意每天加班到深夜自己打车回到郊外的家里,甚至周末还在公司工作,没有加班费。这些人之所以这么拼,不过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罢了。
而因为这样那样的转型,这些人会毫不顾忌地走,即便再高的工资,他们也会因为干的不顺心而愤然离职。
这当然不是忠诚度能解释的问题。
很多时候,目标、企业文化、团队理念这些很虚的东西,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在一个功能文化的企业里,太过崇尚设计思维的人将难以生存;在一个离开办公室都要打卡的公司里,喜欢弹性工作时间的人会很难熬;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等着捞一把小的就走而你着眼于做大品牌,那么你也很难长期留下去。
管理学上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属于保健因素,可以使员工不至于不满,但无法起到激励作用。而能激励员工的,是工作的内容、成就感、挑战性,等等。只有员工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一份工作,他才能发挥最大的工作热情。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