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飞速变化的时代,还需要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么?
职业生涯规划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周围的人也更愿意将自身的成功用"我从小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来衡量。但是如今的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很多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还需要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么?会不会长远的规划过了两年之后就需要调整了呢?
请问各位牛人,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先说点题外话,我觉得题主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联性不够严谨。
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在帮助父亲竞选总统时进行公开演讲,里面提到:When I was a child,my father always told me “ Ivanka,if you’are gonna be thinking anyway,you might as well think big.(当我还是个孩子,我的父亲总是告诉我:“伊万卡,如果你心存梦想,那么你需要理想远大”),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影响了题主。事实上,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幼儿园时期给自己做的长期而明确的职业规划。所以,对于楼主说的“周围的人也更愿意将自身的成功用"我从小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来衡量。”表示深深的怀疑。
人在小时候,尚在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对很多事情是没有判断的。《乌合之众》里说,法官不能听取孩子的证言,是有道理的。孩提时代,18岁以前,是人的人格、性格、三观的形成,同理心建立(情商的关键技能,承接自己和别人的纽带)的主要时期。这个时候的理想大多≠职业规划。最多在职业规划的第一个阶段而已。想做完整的职业规划,不可能。
小时候我没有梦想,十几岁时梦想当一名黑客,无他,就觉得这职业很牛逼。然后因为觉得自己智商高很聪明一定能出类拔萃,之后随随便便就能入侵别人的电脑,银行的系统,或者某国的国防系统,然后被国家列为核心人才,然后踏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后来大学学了计算机,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编程的枯燥,也没有做好应对这种枯燥的踏踏实实的心性,自己打自己的脸啪啪的。然后大学就开始玩游戏了,CS,星际,魔兽,把自己“竞争”的天赋都用来玩游戏了,当时打的还不错。。哈哈哈。
看到今天的话题,我深有感触,但不是迷茫,而是恐惧。
我在《心理学与常用测评工具》里提过,刘向明老师在接触大数据以后在家闭关了很久。我是从前年开始关注大数据的,事实上,到现在,我一直在惶恐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我们中的很多人,如果不做出改变,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再也找不到工作。
什么是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8世界60年代-19世界中期,发源于西欧和北美,以机器代替手工的工业革命,人类跨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以电力、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首先兴起,所以美国是地球上目前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有人提了出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科学技术是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其他一些有创新和随之会被改变的还有健康、汽车行业、3D打印、农业、保险业……许多行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在,这次我们站在世界的前列。
那么,工业革命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我摘抄几个栗子。
AI:
“在美国,年轻律师已经找不到工作,由于有了IBM沃森,你几秒钟内就可以得到法律咨询,虽然到目前为止,多少还只是基本的法律服务,但精确率达90%,比较起来人工作的正确率只有70% 。”
教育:
到2020年,人类的70%将会拥有智能手机。这意味着每个人可以有相同的手段获得世界级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利用可汗学院,从第一世界国家的学校学习到他需要学的任何东西。”
(摘自IPO头条,作者乌Gollub,编译秋叶,来源:奇点大学峰会)
大数据:
“销售类:你将不用寻找客户在哪里,大数据自动匹配最需要的客户。
并且通过计算后,跟进用户的喜好,使用习惯,定期定量直接把最合适的商品推送到客户面前。从工厂到用户手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工厂真正做到精益生产,不再产生任何销售行为,一切都是按需按订单发生。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时代啊。。
市场类:你将不用担心广告的投放渠道,算法帮你计算出最优。
企业的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都是算法来实现了,品牌策略被降到低权重,用户不再依赖品牌,而是商品本身。品牌再也没有溢价了。大数据会自动识别用户的口碑,从而推荐最合适的商品。企业的广告成本也将降到最低,算法会跟进实际的订单式产量来计算出最优渠道投放。
人力资源类:候选人自动到你碗里!
由于高度的自动化,使得组织的形式不再拘泥于把员工限定在企业本身,用户也可能是我们的员工。组织的存在形式变为分布式小区快的业务单元。人与人的链接是HR的核心工作,从职位诞生到候选人的发现,一切都是大数据来匹配,候选人真的自动到碗里来了。
财务类:企业往来账务,自动生成,税收自动缴纳。
未来的企业,一切企业成本都是数据控制,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直接监测到企业的实际发生业务,跟进实际情况来进行资金的调配,企业的各项往来账务也将会自动生成,税收也会自动缴纳,再也没有偷税漏税的空子可钻。”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性是:快速发展性,变化多端性,黑天鹅事件性(不可预知性、突然发生性、重大影响性)
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目标性和关联性都很强。
可以明显的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传统职业规划是有矛盾的。
看完了未来社会环境的特点,来分析下未来人才的特点,我们来看看一则刚刚出炉的新闻:《中央高层拍板教育大变革方向》。
1.改变“只招分,不招人”的情况;
2.不再分文理科。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3.降低难度,增加宽度。中高考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4.全面素质教育;
1)分类考试,不再只用分数选人,学生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去接受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
2)培养兴趣,特长;
3)淘汰应试教育办学模式;
5.降低小学升初中选拔难度;
1)普通小学也有机会直升优质初中;
2)普通初中有机会上优质高中;
6.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7.诚信体系建立。
如何解读呢?我说说我的理解。
1.职业生涯规划提前
很多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从毕业以后开始的。很多人35了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以前没有人教给我们专业的职业规划。以后有了,但不是对我们,是对更年轻的学生。
2.专业的职业规划讲究找到自己的天赋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到现在依然不会,而学生们则有专业的指导。
3.未来的人才综合素养更高,反人类的公司(比如就喜欢洗脑式培训)的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4.未来人才的眼界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尤其是广度,将大大超越应试教育的人群。
5.未来的人才将更早的建立批判性思维。
6.以前我们是跟同龄人竞争,只要做的比同龄人优秀,可以勉强得过且过。以后我们被后辈赶上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恐怖吗各位?我真的是感觉很恐怖。
那我讲个恐怖故事吧。
15年秋天,我去青岛某高职院校参加校企互动活动。参会的某家企业,是本地某知名连锁超市。我还记得那家HR一脸骄傲的当众汇报,每年从该院校招聘几十名学生作为储备干部,干的最好的学生,1年后已经升任店长,工资是3487元……
17年7月8日,马云的无人超市落户杭州。我不知道上文的企业在若干年之后是否还会去校园招聘,还有没有储备干部这个职位,他们的店长又会何去何从。
唯一的方法就是抓紧时间把自己也变成能应对未来的人才,而且时时刻刻不能落后。
为了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需要:
2.做专业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中重要的几步大抵如此
然后给自己画像。
2.改变自己。天赋如何转化为优势,心智模式如何完善,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给自己定位,扮演好角色,如何控制和管理情绪等等 这里最好是找比你强的专业人士来帮你。没有也没关系,那就靠自己。
4.增长见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知道精算师是啥工作的人给自己做职业规划里有成为一名精算师的打算。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不知道四大行的人,给自己制定的发展平台是四大行。
6.……
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个顺序了。
我举一个把优势转化为能力的栗子。上次写了测评与心理学以后,有同仁找到我,让我帮忙分析一下她的天赋。她的天赋是和谐、追求、排难、责任、审慎。我主要拿“排难”举例吧。
这是“排难”的说明。但是这位同仁说,没有感觉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自己总是会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想着如何改进。
1.不是每个人“总能发现自己的缺点”的,无数人都认为自己没错。有勇气否定自己却没有因为痛苦而陷入抑郁的人,恰恰说明你有这方面的能力。
3.有问题,你会首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别人的原因,这是好习惯,会使自己不断的提升。你的上级和同事会欣赏你的这个优点,也会使你有一个比较好的人缘;坏处是碰到人渣,你会受气,也可能会背黑锅。这也是你“和谐”天赋需要注意的。
5.你需要多一些专业的方法,自我意识,反思,学习,来加快自我认知的速度。
7.你现在还不能像测评结论一样去处理问题,目前还处在比较早的阶段,但是你有天赋,把握好方法,迟早有一天会像文中写的,成为一个“排难”的牛人。
3.学习
当年我刚干人力资源的时候,除了一个好朋友,没人教我。买书吧,没有系统性的。上网吧,没有三茅。想学都没地儿学。只能抓紧一切机会去搜集资料,买书看,请客吃饭死皮赖脸的请教别人。因为买书,我每年最低是当当的银卡会员,最高是钻石。因为信息共享的缘故,这时候的知识学习是有局限的。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名词叫“碎片化学习。”三茅的大多数知识是碎片化的。比如每天的打卡,光看打卡,就能学习了吗?差的远。需要自己融会贯通才行。现在要学知识简单了,我们需要具备的能力是甄别知识的能力。我以前写过。
以后呢?
碎片化会变成系统化。即使你不能上学,没关系,网上有。如果你不能具备建立自己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你的瓶颈很快就能显现出来。大数据会拉近寒门和精英在知识这一个点的距离。
这里要注意的是,跨界学习能出成绩,首要条件是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不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意思,那你依然还是在金字塔的底层。
4.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心智模式
思维模式是高端人才的本质的能力。怎么建立呢?目前我也在研究,还没有研究结果,我只知道我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是如何建立的。大家可以买书看,有机会我会写文的。
5.提高情商。
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能力。
不管是提升广度还是深度,做职业规划的目标之一都是不可替代性。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可替代会越来越难,跨界也好,专家也好,便是这个意思。以后,我们不可替代的对象又多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才能不被它们取代呢?目前已知的,心理学算一个,所以刘向明老师专门研究招聘心理学。而我给自己的方向暂时是职业规划、情商、企业文化和跨界专业。管理学也很难用人工智能取代。我本来想试着预测一下未来,多给大家一些建议,憋了半天,才发现什么都预测不了,哈哈,这就对了。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被发明以来,人力社会的信息开始几何式增长,人类文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所以未来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但是我预测不了也没关系,因为人力历史上对未来的预测依然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和现状的分析之上的,比如李世民说“以史为镜”。所以不要害怕,只要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仍然有一席之地,哪怕是个犄角旮旯呢。要顺势而为但是不要随波逐流。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还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可以了。职业规划也是,不在于长短,而是做的好坏。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