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培训公司经常给其他公司做培训,却很少给自己的员工做培训”。同时很多培训公司的商业模式依然停留在N年以前,找自由讲师+海量的课程顾问(销售代表)给甲方的培训经理打电话联系业务,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作为知识型的培训公司,却在用“体力”的方式做营销,这的确是培训行业的一大问题。
情境1: 不间断的电话骚扰
与某公司培训经理闲聊,被吐槽说,做培训工作除了搞不完的行政工作,就是经常被培训公司的销售电话骚扰,甚至一天下来会接到20几通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问我近期有没有培训计划,自己的时间被严重的碎片化。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电话询问不叫营销,叫骚扰用户。甚至有的销售代表,每个星期都打电话给我,结果只有一种可能被我列黑名单。正确的逻辑是加一下培训经理的微信吧,在朋友圈里分享下“杜蕾斯”式的广告文案,有项目的时候,用微信聊或许比电话聊更高效(可语音或视频通话)
情境2:论坛上各种自嗨的演讲
有一次去参加某杂志举办的行业论坛,特意去听某大咖讲的《敏捷课程设计》,结果前10分钟在做一些虚头的概念,再来20分钟讲ADDIE,40分钟的演讲结果最后10分钟也没有讲出什么鬼,这样就白白浪费了时间,也耽搁了其他嘉宾的演讲。对于培训经理而言,南哥认为,这样以广告为导向的演讲,不仅仅不能激发我的采购欲望,并且对这样的嘉宾或者公司我会给予差评。其实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最好的营销就是把自己的演讲设计为干货的精要分享,才能够形成口碑及传播,到场的观众拿出一天的时间来学习参观,你却大肆地做广告,你真的好意思吗?
情境3:用“钱”砸关系
这是培训行业的一个敏感话题,记得某集团的培训总监给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培训公司的老总拜访他,走的时候一直往他的手里塞钱,目测有2万多,然后被培训总监拒绝了,后来一直电话邀请培训总监去东莞玩玩,最终这个培训公司的老总被拉黑名单了。其实,一些高级培训经理及培训总监,年薪都在50万+,为了你这几万块钱,人家会铤而走险?毁了自己的职业口碑吗?因为有经验的培训经理都知道,一定不会跟这些培训公司合作的,因为这些培训公司的营销策略只有一种,叫“回扣”。业内人都知道了你的作风,还有谁敢跟你合作呢?
情境4:在各种群里发广告
还有培训公司,挤破头加各种培训经理的群,然后进去之后就发各种小广告,结果被群主踢出群,做为培训公司的销售你需要知道:你发的这些广告有人看嘛?即便你发广告,发点有技术含量的广告好吗?你不能给他人带来价值,那么你至少给别人带来快乐,例如用这种方式《女儿大学毕业,做培训专员:家里每月给1000块,父亲问:“够吗?”》。要么你发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文章、文件,自然会给培训经理留下好印象,有生意机会的时候,人家自然也会想到你。
情境5:自嗨拉票搞评选
有些培训公司,有评选就参加,然后发动公司员工及人脉在朋友圈中拉票什么百强课程、什么金牌课程、什么最佳培训机构,其实都是骗人的营销话题,没什么卵用,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也细想一下,你参加这些评选对生意有真实的帮助吗?但是,作为资深的培训经理而言或许会有这样的结论:一个课程没有啥含金量,只能靠这些评选来镀金了,而一个真正有口碑的老师及课程本身就是影响力,更何况这些票都是自己拉来的,这明摆着就是培训公司的自嗨,培训的采购者会关心你的奖项还是课程质量,大家心里都明白。南哥还是那句话,把这些做秀的功夫,好好用在产品研发上是最好的营销。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培训公司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既能达成营销的目的,又不骚扰用户呢?
南哥认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最重要的营销首先是把产品做好,好的产品本身就自带流量。如果你能把培训做好,培训经理是很容易把你推荐给另外一个客户,而这种推荐胜过你的任何广告。 所以有一定能力的培训公司,一定将精力与资源放在产品打造上,有好的产品线,自然不缺生意。
有了好的产品,接下来培训公司就需要做好品牌营销,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只有少数的培训公司有品牌意识。那么什么是培训品牌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品牌的知名度,就是培训经理听说过这家培训公司及这家公司最擅长的产品;第二个是品牌的美誉度,就是指培训经理对这家培训公司的认知不错,要做某个培训就想到了这家公司。
例如接触过我们课件包的培训师,要买完整的课件包,第一想到的就是《南哥课栈》的高性价比共享课件服务(包括了,授课PPT、讲授手册、学员手册、授课视频)。如果培训公司的营销能做到这个程度,培训经理有培训计划的时候,自然有需求了第一时间就想到你,然后主动联系,这或许就是张小龙所讲的“用完即走”的思想吧。所以,在这里,南哥建议培训公司把放在做秀上的资源,投放到产品研究上及公司的品牌建设上,这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培训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