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折旧率早已不是新概念,随着新生代90后、95后的冲入职场,身为80后的我们备感危机。假如一天不学习,又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有没有一点紧张?讲实话,我真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周末休息在家,不知不觉两天就过完了,周日晚上就会莫名地慌乱,不知何时才能将浪费的时间弥补回来。相信大家看到这样,会觉得我有点“装”甚至有些变态,但这些都是我的亲身感受。说得夸张一些,不仅我自己要求自己必须这样做,有时还会要求自己的下级也要如此。去年招聘来的人事助理,小姑娘资质不错,所以我选择亲自来带,除了要求工作百分百完成外,还没事就要求她要多看书多学习。小姑娘在公司时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直到她离职进入新公司后,以下是我们的微信截图:
所以,我的观点“一定要多学习,用知识将自己武装到牙齿,你就会比同龄人走得更快!”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包括大学之前的学习也一直处于中等偏上一点,不出色但也不会引起老师注意,因为老师注意我的方向不完全是学习~~哈哈!到后来上了大学,开始有了自己学习的时间,那时同宿舍的女孩特别爱去图书馆,近朱者赤的原因呢,我的时间也开始更多泡在图书馆,如果学生会安排活动,那就把书提前借出,活动结束后再继续看。而那时主要是看各种人物的传记,包括希拉里啊、撒切尔夫人啊,还有一些著名的国外小说,现在想想其实收获不大,但也算没浪费大好的时间。
再接下来,大学毕业正式开始工作,认识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发现英文真得特别特别重要,迫于培训学校费用太高,只能从看简单的英文小短文开始,但毕竟口语依然没有提高的机会,所以在三年前,还是花高价报名了培训学校,每天下班后花两个小时时间完全与老外进行浸入式学习。虽然现在在工作上依然没有用武之地,但自由行到国外还是自信满满的。
而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从人力资源各类取证到中级经济师的职称,本着“有证在手,说走就走”的原则,一路考下来,现在再回想起考证的那段时间,还是蛮佩服自己的,不过想想也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大量填圧式的学习之前的卡文中也有提到。还好,通过自己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整理,既在工作中有了更系统的知识指导,同时也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对于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不足,那么有针对性地去补充和汲取,进而更进一步在工作中实践,想必学习的价值就在于此吧。由于一直在培训学校兼职做讲师,所以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就会更加深一步。对于积极渴望提升自己的同学,如果在工作中无法体现,比如目前做着行政,但希望转向HR工作,对于人资专业的学习,每学习一个模块,都要用思维导图将模块的重点通过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不要照着书去抄,然后对着思维导图,将内容讲给自己听。虽然这不是捷径,但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看十本书的价值还高。
最后,个人的观点,无论做哪个行业的什么职位,也无论职位的高与低,对于新知识或新闻性的信息,能掌握或了解一些最好,因为知识的积累是互通的。不然我怎么有可能了解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如何工作,而转而写出用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的思维做好HR工作呢。可能你会讲,天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学习?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比如每天上班,因为京城交通实在堪忧,所以我首选地铁出行,大概35分钟的时间,我会打开“今日头条“、”36氪“、”虎嗅“、”知乎“等APP,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了解最新的行业讯息,关注一下行业的新概念及趋势,这些对于工作的提升也许不像专业知识那么明显,但讯息的积累就是这样,也许不会马上显现,但在日常沟通或不经意间发现他的真正价值所在。
所以,大家都熟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是阅人无数之后呢,真正的精髓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带着目标和思想去学习、去提升吧,不要单纯用数量的多少还评价自己的知识量,更需要用心去衡量智慧的高度啊。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