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企业培训 文章
培训 新技能 | 四步教你高效阅读

近期和一些朋友聊天,了解到他们已经很少看书了。即使意识到要看,也看不下去。对于这样的朋友,我有两点建议:

1.靠自己的意志力,开始读,并力争读下去;

2.掌握方法,让读书真正有用、不再枯燥。

虽然第一点很重要,但只有做到第二点,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而且能持续下去。否则,你会认为“读书无用”或“读书是一件苦事”,仅靠意志力难以长久。可怎样才能做到这第二点呢?

1看实用的书,并投入实践

你需要让读书帮助自己“学以致用”,真正对自己有帮助。你可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实用的书籍来阅读,包括一些具体的指南、方法论之类的书,看完之后,马上用以指导实践,促进问题解决或绩效改善。

这类书籍强调实用性,方法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结合读者实际的应用场景,因而往往可以快速见效。

当然,这类图书也往往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要求作者真正做过、有这方面丰富的经验,并善于总结、提炼,其给出的行动指南既有实操性,又有一定的普适性。

否则的话,很可能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有效,或者只是抽象的理论,需要读者自行体会、消化。在这两种情况下,读书的效果都可能差强人意。因此,选到适合的书至关重要。

2“U”型读书法

读书,从本质上看,是与前人“隔空”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从前人提供的“编码化信息”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见识,从而帮助自己提升能力、指导自己有效行动。因此,要想实现这样一次“知识转移”,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如图所示),这也是人类学习的基本过程:

1.观其文

学习始于观察(Observe),通过读书来学习的第一步是接收字面信息,这一环节可以被电子化形式所替代。

2.察其意

要想从书中学习,只是读懂了每个字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理解字面信息所代表的真正含义(Assess)。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开动头脑,进行思考,也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力,而且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能够“还原”到作者写出那些文字时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

3.辨其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有效地行动,而不仅仅是“知晓”了。因此,在“读懂了”之后,要联系自己当前的实际,思考:作者的这些观点如何应用到自己当前的实际工作中(Decide)。

相对于理解,这一步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称为“惊险的一跳”,因为这需要从知到行,真正地付诸实践。很多人不擅长这一步,他们只是机械、刻板地读书,自认为自己了解了,殊不知只是“纸上谈兵”,或者“死读书”。

4.证其效

最后,你需要真正去行动,照着你理解的书上的精神或方法去做(Implement),之后通过“复盘”,看看哪些地方奏效了,哪些地方不管用?如果奏效了,要分析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是运气,还是自己真正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

对于不管用的地方,更要认真分析原因,看看是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还是书上所述的精神或方法有其适用条件,抑或只是运气不佳?

在以上四步中,第一到第二步是“由表及里”的过程,要求用心、求得“真知”(通“常”);第二到第三步是“由此及彼”的过程,要求灵活,善于“权变”;第三到第四步是从理论到实践,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整个过程的轮廓像英文字母“U”,故而被我称为“U型读书法”。

如果读的书与你的实际应用场景差距很大,例如是古人或外国人写的书,作者所处的场景与我们中国目前的状况可能有很大差异,虽然我们不否认这里面存在可以通用的“规律”、“常识”或人与事的“本性”,但是,这类知识很难直接“拿来”,需要读者用心体会、领悟精髓,并结合当前实际灵活使用。对于此类状况,我称为“远转移”。本文所介绍的“U型读书法”特别适用于“远转移”。

相反,如果书的作者与你所处的场景很接近(有可能是同时代或同类型的,我称之为“近转移”组织),书中所述的观点、方法也许可以直接“拿来”。但是,我仍然强烈建议读者不能全盘照搬,仍应审慎地思考一下,确保自己读懂了,了解了书中所述的方法、观点有无适用条件或边界,同时,做完之后也要及时复盘,进行验证和升华。

总之,读书如饮食,是滋养我们头脑与心灵的养分,应讲求膳食搭配、营养平衡,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5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