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我们要营造一个开放、平等、包容的互联网化团队氛围,以此激发每个人的热情和潜能,形成团队的协同优势。
从1969年ARPA建立ARPANET开始,互联网距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已渗透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张大海就是这样一位互联网精神的坚定践行者,不仅提倡以互联网精神管理团队,而且在天翼互联网学院的发展中大力贯彻这一精神,期待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共创、共享的培训生态圈。
多年扎根于邮电、电信行业的HR及培训经历,让张大海越来越觉得:培训是可以热爱一生、受益一生的事业。
一张白纸可以画最好的蓝图
中国电信江苏天翼互联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坐落于南京玄武湖畔,张大海笑称学院也是“湖畔大学”。受益于南京钟灵毓秀的滋养,在其中工作别有一番趣味。学院2014年成立,一切都是从零起步,至今也只是个刚满三岁的“婴儿”,“和业内很多企业大学相比,还很年轻。”张大海评价道。
“万事开头难。”张大海坦承学院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准确定位,找到一条属于学院自己的发展路径;如何迅速打开局面,回应管理层的重视与关心;如何解决团队成员人手少、新手多的问题等。
虽然是白手起家,但张大海坚信“一张白纸可以画最好的蓝图”。“坚持高标准,做好顶层设计”是他积极应对挑战的一个指导性思想。在他看来,每个企业的土壤和DNA是不一样的,因而每个企业大学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定位和气质。在借鉴国内一流企业大学的诸多经验,深入研究、剖析电信的实际情况后,张大海和团队成员确立了学院“保持与业内标杆同步”的高格局,为日后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大海介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学院一直坚持的方针。聚焦业务痛点、难点,及时推出一些适销对路的爆款级培训产品,如优学堂、乐享会、青咖社、良师翼友等,扩大了学院影响力;通过合作、众包等诸多形式整合资源,实现共创和共享,不仅解决了人手少的问题,也体现了对互联网思维的典型应用。
在“以互联网精神铸就企业大学标杆”的愿景驱动下,张大海进一步展望了学院的发展蓝图:“对内,继续努力成为业务部门绩效促进方案的提供者、人才梯队的赋能者和公司战略转型的推动者,全面助力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推动企业迈向卓越;对外,我们希望成为整个区域内、整个‘互联网+’生态圈的企业大学,成为推动互联网和通信运营行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
融互联网精神于团队管理
“乐业协同、创新致用”是学院成立以来,团队一直秉承的核心价值观。张大海则不遗余力地将互联网精神融入团队管理之中,建设一支具备互联网精神与思维的优秀团队。
学院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2岁,个个都是来自于各业务岗位的骨干。“只有懂业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业务。” 张大海强调。在团队完备的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张大海非常重视团队氛围与成员之间的协作性,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平等、包容的互联网化的工作场景,来激发每个人的热情和潜能;管理上,他比较注意把握三个关键点:愿景的引领、文化的凝聚以及制度的激励。
不仅如此,在培养团队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张大海以扁平化、矩阵式分工实现了团队内部架构创新设计,根据团队每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将其安排到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中。张大海介绍,每一位团队成员既是客户经理,实现对所有业务单元的全覆盖;又是产品经理,充分体现培训发展专业化运营的要求。学院还从培训专业运营的角度设置了一些岗位,包括领导力发展、专业人才发展、在线学习推广、知识运营、员工招聘与发展、学习品牌建设等。“每个人在横轴和纵轴的各个节点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张大海认为,这能够很好地发挥团队潜能。
比较有趣的是,学院内部实施了“首席学习官轮值”制度,每季度由不同成员轮值,组织内部的学习分享活动。为了让团队成员的思维始终处于“保鲜”状态,张大海鼓励成员积极参与跨界交流,不断接触外部信息的刺激,不仅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外部公开课和体验课,也和多家知名高校、企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团队还因此被评为“互联网精神”典范,在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广受好评和推广。
这些努力的背后,有一个美好的团队建设目标在支撑着张大海——“我希望小伙伴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发展顾问和学习产品经理,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咖级的培训领域专业人士。”
培训集约运营势在必行
中国电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员工队伍规模庞大,最大化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将人口红利变为智慧红利是学院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培训集约运营是大势所趋。”张大海认为,在层级较多的组织里,不集约就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会导致组织层层衰竭。因而,他主张不管是哪个层级,只要从事培训工作,就是一个团队,这样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在职责定位的分工上能够明确,形成协同优势。
学院的职责定位重点在于六个方面:建体系、定标准、搭平台、出产品、强资源、造氛围,各单位和实训基地则主要负责各个培训产品和项目的运营推广。张大海介绍,通过共享平台资源,依靠各级单位和基层培训专业人员,学院能够将自身能力辐射到各个基层单位和一线队伍;通过共创、共享服务于人才发展绩效改进的培训赋能项目,有助于学院推广和应用基于不同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产品。“这样的模式兼顾了培训的质量、规模和速度,比较有效地支撑了电信的发展。”
智慧家庭工程师队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个队伍有9000多人,服务内容包括安装宽带、家庭组网,以及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按照知识运营的模式,学院很快组织了9000多人的学习和认证考试,效果很好。此外,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天翼高清等新兴业务,学院开展了学习闯关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1000人左右。“这些都是通过集约化、互联网化的方式推动的。”
实施培训集约运营的过程中,张大海比较关注运营核心资源中的两点。
一是内部师资的培养。他认为,内训师是公司组织能力、智慧传承非常重要的力量,通过他们,可以把知识层层传递下去并沉淀下来。江苏电信设有五星级内训师体系,干部、专家、业绩突出的技能型和劳模型人才都能加入到内训师队伍中,目前规模已达1500多人。每年教师节都会举办“良师翼友”内训师年会,成为内训师交流、分享、成长的舞台。
二是课程体系和学习地图的打造。张大海介绍,学院打造了公司级的课程库,后续发展方向则是企业的智慧库;同时,课程开发的形式由集中转向众包,向员工买课程。“高手在民间。”他相信,通过众包的方式能够激发员工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知识作铠甲 无往而不胜
当前,为适应市场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纷纷开启了转型变革之路。总结多年经验,张大海表示,企业文化、组织能力、人才素质与战略转型相匹配尤为关键,不能及时适应形势做出转变,是很多企业转型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转型不等人。”他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大学应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提前进行人才盘点,保持足够的推动力促进人才队伍的转型。
在电信的人才转型方面,张大海介绍,“作为以人为本的主力军,学院着力打造了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开源软件、新产品运营、网络虚拟化等,围绕互联网化转型的专业人才队伍。”从去年开始,学院即实行了一系列针对新兴业务、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项目,包括云业务实战赋能项目、大数据技术人才进阶式的培养项目、针对物联网转型人才的“探囊取物”项目以及开源软件人才特训营、网络菁英计划等。“这些都是针对‘互联网+’人才培养的课题,也是我们目前所做的一些积极的尝试,可以说是业内最前沿、最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实践。”张大海充满信心地说道。
在日常的员工培训中,张大海也是丝毫不马虎,学院不仅有针对“将才、专才、创才”三大类重点群体的完备的培训体系,还积极践行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将互联网思维充分融入员工培训发展中。例如,产品思维强调“做培训就是做产品”的理念,致力于品牌化运作,努力使产品做到有趣、有料、有效,让员工都能找到自己所爱。
眼下,张大海比较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智慧化运营和组织绩效促进两个主题。前者关注培训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地为员工制订学习发展地图,并让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业务流程高度契合;后者关注点在于怎样利用绩效改进的方法论和工具指导企业各经营单元加快提升绩效。
培训不是目的。张大海期望达到的目标是“用学习武装企业的将士”,让小伙伴们通过学习披上知识的铠甲上战场,并且做到无往而不胜。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