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6年开始负责腾讯e-Learning建设,2013年从IT开发团队转到腾讯学院全面负责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推广,一直做到现在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对在线学习事业特别热爱。
如今,随着各种新兴人才培养技术的发展,面授课在人均学习时长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对于一些资深专家人才来说,我们能提供给他们的面授课程相当有限,对他们而言,社交化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培养方式。
2016年的ATD大会中,有很多议题都在讲脑科学学习的应用。紧随趋势,腾讯未来的学习主题也是回归成人学习的本质。大脑记忆规律是“7+2”——7个规律和2个“急救措施”。第一个急救措施是降低认知负荷,这也是微课和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第二个是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这需要在培训后建立起一种关联,因此培训后的措施很重要。这反映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学员听课后建立后续的关联或者练习。基于此,我们强调建立与大脑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而在线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方式,配合记忆曲线的规律,通过推送相关的内容去建立联系、巩固练习,改变“学后即忘”的现状。
在线学习建设的五个关键词
在以往“轻量、有趣、个性、社交”的基础之上,今年腾讯在线学习的建设新增了一个维度叫“应用”。
轻量 和“娱乐”竞争
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随着IT崛起、信息大爆发,我们接触的信息平台和界面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不知道该记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面授课和在线学习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太多的内容会侵占学习者的时间。就像我们内部所说的,在线学习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娱乐,因为大部分在线学习都是业余时间进行的,而业余时间我们更愿意做一些消遣的事情而不是去学领导力等课程。所以,把内容做得越来越轻量,让大家易于学习,并且能快速记忆和应用才是关键。
有趣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这可能是最有挑战的一点,因为我们希望改变“在线学习是一种学习”这个认知,要让在线学习泛娱乐化,能让人在有趣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东西。比如TED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吸引人,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学习的字样,但在浏览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促使人们学习,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个性 量身打造学习内容
我们在做内部推送的时候发现,有些很精彩、有深度、有干货的内容学习量并不高。因为腾讯人的压力非常大,KPI负担也很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量考虑怎样去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来越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因为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甚至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内容。
社交 引爆受众群
在未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如果你想要学习拥有很广的受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社交引爆它。我们会发现当下很多文章、产品都是通过转发、好友推送等社交手段,最后达到了“爆款”的效果。
应用 转化学习成果
这是最近我们新增的关键词,也是未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更强调未来学习的学以致用,如果仅仅停留在“学”这个阶段,学完没有转化,对于企业而言并无用处。
腾讯学习实践的六大维度
腾讯的在线学习是从2006年开始的,我们也经历了模仿学习、试错、再创新等一系列摸爬滚打的阶段,到现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践体系。
打动用户的体验
做好学习体验首先要能敏捷迭代。2006年开始,做在线学习网站之前,我们考察了很多国内外企业的做法,但事实上这些可以拿来即用的外来品的内容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我们进行了很多次改版。从首页最初着重呈现日程、新闻活动,到2012年开始大篇幅的内容呈现,再到2016年重构,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和采集把用户最常用的内容呈现在首页。我们的学习网站上有一个“为您推荐”板块,即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行为推算他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第一天看完第二天就会推送相关内容。还有社交关系链的推荐,即大家在看什么、你们组的人在看什么、跟你同职位的人在看什么。根据用户的洞察进行敏捷迭代,是大幅度提升平台流量的关键。
其次,需要能抓准“主要矛盾”。举一个例子,腾讯有好几个团队在做直播,我们的团队起步并不早但是却走到了最后,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怎么让直播设备简化、直播便捷、越来越功能化,但我们始终关注的就是视音频的高质量,这是做直播最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最关键的部分做精、做好,让用户有高清流畅的体验,所以现在腾讯内部公司级的各种大型直播活动都由我们承担。
最后,要与时俱进,让学习体验不断跟上技术的变化。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案例闯关越来越普及,我们会了解、尝试、跟进一些对自身有价值的形式,比如慕课。我们自己研发的慕课,里面有录像、互动答题、情景演练等,以多个微课小视频的形式出现。学员学习完课程后可以交叉互评,也可以做社群交流,线上线下结合。当然,社群是有门槛的,学员必须完成固定数量的内容学习,并完成作业提交和交叉阅卷,达到所需分数,才有机会进入这个微信群。因此大家更有动力,更愿意去学习。
有趣有用的内容
海量的学习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其实并非好事,因为他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选哪一个,该从哪开始,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了“四库全书”项目。该项目体现了三个理念,首先是品类全,“找得到”;第二是数量精,帮助用户能“找得快”;第三是通过智能的个性化推荐,让用户“找得准”。
我们崇尚多元化的课程形式。除了微课、面授课、慕课,我们也会做一些情景剧。在腾讯产品运营过程当中,有些问题会带来客户的投诉,于是我们跟客户服务部做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剧。很多人主动传播、学习了这个情景剧,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产品因此改变了自身的设计,最终投诉率下降了25%。
易于社交的形式
除了学院公众号推送的微信图文可以轻松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外,APP中的考试我们也特别设计了考试结果的趣味性展示,不仅支持分享到微信群和朋友圈,且可以根据项目对头像和考试结果的文字进行自定义,比如“学霸”“学渣”等,还可以根据具体考试或培养项目的需要个性化定制,从而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使他们更有分享转发的意愿。
除此之外,我们APP中还有一个“学习地图”功能,即各个培养项目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自己的学习地图,配置学习关卡,完成每个关卡的学习内容后就可以参与答题闯关,闯关的结果也可以轻松分享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来共同参与。
基于应用的场景
应用场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不论是做内容还是做运营,都要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例如绩效考核后会有部分人面临职级晋升的机会,充分准备晋升的面试答辩,那接下来这三步就很重要。第一步是让你的思维更加结构化,让你的组织更有逻辑;第二步是做出一个PPT;第三步是提升演讲技巧。很多人并不擅长这类晋级答辩,而我们抓住这个场景,给大家推送相关内容,大家就会很愿意去学这些以往可能不太会主动搜索内容。学以致用重在“用”,因而,强调应用场景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重点。
研究喜好的数据
我们做了一个24小时学习曲线图,下午五点、晚上十点到十一点是网络课程学习的高峰,晚上九点是微信公众号学习的高峰,而APP的学习则是在晚上十一点之后。APP的内容在白天基本不会被学习,这就揭示了一个问题,大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学,等车或者排队的碎片化时间大家更倾向于看微信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我们推送相关内容的时间点就很重要,推的时间不对会导致点击量低迷。
2016年,我们发布了鹅厂学习数据,坐在桌子前面学的人占了61%,排队时学习的只有9%,23%是躺在床上学的。这就能证明PC端学习依旧占主流,且用连贯时间学习的人占大部分,碎片时间学习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现阶段在线学习建设重点仍然是PC端,移动端只是补充手段。其次,我们的精品内容推送都集中在下午四、五点或者是晚上八点左右,避开排队、等车等碎片化时间,以便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学习。
推动循环发展的生态
以前做在线学习,可能更多的焦点都着眼于解决如何可以快速、广泛地传播学习内容。而未来我们希望能打造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从分享到学习,到实践,再到经验沉淀,最终自己也能成为知识分享者。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借助碎片化、游戏化、情景练习等手段推动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出机制、搭平台、造氛围、识达人,鼓励大家归纳沉淀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鼓励知识的传承;同时,我们会定标准、出指南、造工具、给模板,帮助大家降低分享门槛,使得知识的传承能自然地动态扭转,而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培训组织者。
十年过去了,“回归”与“想象力”,是我们提的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在线学习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