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一反常态持续上涨,近来成了颇受关注的话题。从以往经验看,每年春节过后物价都会出现小幅回落,而今年却恰恰相反;春季并非猪肉消费的旺季,肉价下降才是常理,但今年却一反过去三年的跌势大幅反弹。
其实,猪肉价格“逆袭”受多种因素影响,最重要的还是供小于求。这一轮肉价上涨源于猪价上涨,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猪价长时间低迷。于此而言,此轮猪肉价格上涨是恢复性和补偿性的,对连续三年苦苦支撑的养猪业来讲是实质性利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肉价快速上涨,会否引发新一轮疯狂的生猪“补栏”潮?
应看到,这些年猪肉价格暴涨或暴跌已成常态,要么“猪贱伤农”,要么“猪贵伤民”。追根溯源,价格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供需矛盾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当市场供小于求时,市场末端的价格上涨会迅速传递至生猪养殖环节;而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又会导致不少养殖户扛不住风险,遭受雪崩式的损失。
毕竟,当下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农户散养依然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且,养殖户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面对市场的炒作、跟风,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哄而散。于是在无情的市场波动面前,农户投到猪栏里的钱往往会打水漂……这样的前车之鉴,难道还少吗?
“风口上的猪”和“地板上的猪”都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稳定肉价除了市场的自动调节外,政府职能部门更应在生猪养殖信息发布、市场供需情况分析、流通成本降低等方面下大力气有效弥补市场缺陷,让肉价波动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市场基础上。
解决肉价周期涨跌问题,不妨多点“供给侧改革”思维。
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不能再“雷声大雨点小”了,引入市场资本、整合散户养殖,通过入股合伙等方式向规模化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地区生猪的存栏量,而且也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利用市场利好时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养殖条件改善等步伐,从根本上推动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猪肉多样化、优质化的变革,已经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