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Plus知识库 咨询 金融投资 文章
如何用理财摆脱这种困境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贫穷是会遗传的。

  英国的BBC纪录片曾花49年时间来跟踪一批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童年一直跟踪拍摄到他们的中老年。

  这个纪录片结局很绝望:富人的孩子最终成为富人,穷人的孩子最终成为了穷人,阶层在代价之间得到了传承。

  你肯定会很奇怪,正因为父母穷,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会把成为富人这样的教育理念施加到孩子身上,可孩子长大了为什么朝着父母教育的反方向发展了呢?

  小时候,你看到父母为了省几块钱,宁可徒步去几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菜。

  长大后,你成为了父母的另一个版本,为了省几百块钱,你宁可住到远离公司的城乡结合部。

  小时候,你的父亲因为扯不起一身衣服,错过了去供销社当会计的资格,最后回了乡当了农民。

  长大后,你因为觉得培训费太贵,拒绝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一直在公司底层碌碌无为地混着。

  是,没错,父母在教育我们成为富人,但讽刺的是,他们把穷人思维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了我们。

  我们最终成为了打着父母深刻烙印的新一代穷人。

  为什么贫穷容易在代际之间遗传?

  因为贫穷的外在表现虽然千姿百态,但贫穷给人的心理暗示非常清晰——因为赚钱很难,换句话来说,钱对穷人很稀缺。

  美国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莎菲尔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穷人无法摆脱贫穷的罪魁是稀缺心态。

  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来说:

  “我的钱很少,所以我很在意花钱这件事。”甚至在几毛钱上也花得斤斤计较。

  也就是越缺少什么,越在意什么。

在这种稀缺心态的支

  原因就在于稀缺心态。

  穆来纳森说:“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下的穷人,会被稀缺心态消耗大量带宽,用来自我控制的心智资源就会很少,所以容易变得非常冲动。”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穷人的犯罪率会远远超过富人的犯罪率,越穷越冲动,最后穷人成为易怒、情绪化、暴力的代言人。

  当然,这不是说富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属性,只是相对而言,穷人更容易滑入这些极端情绪中。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132人赞 举报
分享到
用户评价(0)

暂无评价,你也可以发布评价哦:)

扫码APP

扫描使用APP

扫码使用

扫描使用小程序